2)第七十一章 新发明_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下,增长些见识再做打算。”

  青年若有所思,安慰道:“夫子,韩国说不定有你的道啊!我们赶紧进城吧!”

  中年人微微一笑,却是没有应声。只是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,心里默默回道:“大道难寻!怕是没这么容易。但哪怕自己到了耄耋之年(八、九十岁的年纪)也未寻找到自己的道,自己也不会放弃对道的追求。”

  中年人自是不知道,如果不是太子然这只蝴蝶掀起的小风鼓动了天下大势,直到二十年后,他才有机会开始实践自己的政zhì主张。但从他踏上新郑土地的那一刻起,他的命运彻底改写了。

  太子然还不清楚自己生命里的另一个能臣已经出现,此刻他正在新郑北郊的一个作坊里焦急地等待着。

  在亲历了几场战争后,太子然算是知道骑兵为何这么难以培养了。养一名骑兵所需的粮食足够养五名步卒了,其中成本最大的还是马匹。夏天还好些,马匹可以自己吃点鲜草,马夫只需要喂上几斤杂粮。但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,就需要全力喂养。非战时,一匹战马每天都要吃十斤干草,外加五斤以上的杂粮。真要长途跋涉,远袭千里,所花费的更是不可计数。

  而且,这个时候是没有马镫、马鞍的。骑兵冲锋时只能裸骑在马背或者仅仅垫几件破布、皮毛,用双腿夹紧马腹来保持平衡。骑术不精的士卒甚至要紧紧抓住马鬓或者缰绳,否则很有可能掉落马背。可想而知,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骑军是多么困难。

  有感于此,太子然将脑海里马镫、马鞍,马蹄铁的模样画了出来,交给工匠,让他们按照图上的样子比照着打出来。三样东西中,马蹄铁是最快做好的,毕竟最简单。而马鞍更只是用皮革包裹着木框,在请来一个最熟练的木匠后也很快搞定。眼下,太子然就在等工匠做好马镫。

  太子然身旁立着的是新收的蒙骜、李牧两将。两人中蒙骜家境不错,有骑马的经验,且骑术不错。而李牧虽然接触马匹不过几天,但因天资聪颖,骑起马来也是有模有样。今天一早,两人就被太子然从军营里拉壮丁出来。

  回到新郑后,太子然就忙于协助韩王任命新收失地的官员。在忙完这件事后,太子然发现国内军队老少不一、战力堪忧,就奏请韩王立一新军,号曰羽林军,取“为国羽翼,如林之盛”之意。为骑兵营,人数三千,选贤良子弟为兵,主将为蒙骜,副将为李牧。

  蒙骜、李牧两人起初还以自己从军时日尚短,骤居高位,恐人不服为由,想推脱掉。但太子然“一意孤行”,以“有志不再年高,举贤不必避亲”反驳,表示蒙骜、李牧两人皆是自己心腹之人。天下没有生而知之者,太子然深信他们会成为威震天下的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e3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