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八十三章 羽林军成_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都保持警醒,这是羽林军培养起来的作风。

  以战养兵最出精兵。太子然自然清楚蒙骜、李牧为何屡屡请战,但眼下四海升平,即使只是表面上的,实在没什么战事。因此,对于羽林军的请战,太子然每次都是视而不见,每次的答复都是“等你们可以在解下马鞍、马蹬还疾驰自如的时候,我就安排你们出征”。

  羽林军是太子然目前最大的心血,无论是造纸术也好,水泥也好,锻钢也好,一qiē都是为了强军而服务。在这个时代,青壮农忙时为农民,闲时为士卒,每个国家只有少数的职业化军人。

  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太子然自是清楚,但蚁多也会咬死象。太子然打算大胆做一个尝试,在统一前,半耕半军的制度的不容改变的,但会招募少量的职业化军人。这样即使国家突逢大败,也有力气恢fù元气。若遇到一些不大的战事,则由精锐平定。

  韩国的弊端是兵微将寡,愿意投军者实在少之又少,历代君王又多是守成之君,韩军也只能靠守城、靠精良的武器来抵消敌国的长处,毕竟守城不需要多少人,武器如果再好一些的话,足够立于不败之地。

  太子然打算借助战争,借助连年混战的战争,迅速培养起一批军中的骨干力量。这是大争之世,争或许会死无全尸,但退,一定是粉身碎骨。太子然故意拔高军人的待遇,一方面是激励士卒的爱国之心,另一方面何尝不是试探贵族的反应。

  耕战耕战,一个国家的基础是人口,在这个人口、土地是一qiē的时代,耕用来获得更多的土地,战来获得更多的人口。

  有人天生富贵,自然有人天生贫困。对于没有文化知识的庶民来说,从军是少有的几条出路,可以获得爵位,可以获得财富。但贵族自是不愿曾为泥腿子的军人与他们称朋道友,共处朝堂。

  在贵族看来,军人可凭借军功得到钱财,甚至是土地,但爵位万万不可,尤其是世袭的。原因很简单,权力的蛋糕就那么大,原本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一些,但一旦有新人加入,每个人都要多多少少分出一些。在世袭贵族看来,这是万分不允许的。

  太子然也知道,在自己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力前,这个风险自己是万分冒不得的。于是,无论是华阳之战还是野王之战、伊阙之战,立功的军人有获得土地,有获得钱财的,但就没有一个人因公受爵的。

  为了减少国内贵族的反对之声,太子然在选拔羽林军兵源的时候也招揽了不少贵族子弟。这样,优渥的待遇才没引起过多的争论,否则指不定又是“穷兵黩武,愧对祖宗”的争辩。

  跟着韩王处理朝事的这些日子,太子然算是彻底体会到韩国宗贵的强大。满朝五百石以上的官员,韩氏占据了其中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e3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